3003必赢员宾会 | 部门概述 | 教学管理 | 教学园地 | 科研工作 | 教学考核 | 心理健康 | 心理咨询 | 心理测试 | 庆祝国庆 
站内搜索:
 
  3003必赢员宾会
 通知公告 
 部门动态 
 左滚文章 
 
  部门动态    
深挖红色故事,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思政部开展暑期特别研修活动
2021-09-09 09:37  


地方红色故事或大或小,同样承载着红色基因,丰富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沧海桑田,这些故事或逐渐消失于记忆,或尘封于泥土。为了让这段历史明晰,精神焕发光芒,思政部根据江西省教育厅暑期开展思政教师研修活动的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组织全体思政教师开展暑期特别研修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故事,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以旅、居地红色学问或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为对象开展考察、调研,思政教师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顶着炎炎烈日走村串户,访谈革命烈士后代,冒着倾盆大雨奔走风尘,寻找红色历史遗迹。暑期,思政教师开展访谈100余人次,参观探寻革命历史场馆、遗迹30余处,发掘、显性化多个红色学问历史资料。

此次研修活动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政教师的理想信念,提升了政治素养,同时丰富了党史学习和思政课教学资源,为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助力。


部分挖掘资料展示:

1. “红军会师滩”纪念石碑的故事


   

黄银辉老人与红军会师纪念碑(鲁超飞拍摄)


在江西鹰潭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桂洲村滩头,伫立着一块“红军会师滩”纪念石碑。

1932年9月底,蒋介石倾其全力部署对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为此,根据中央军革委的部署,赣东北红10军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主力红3军团于1933年1月25、26日在贵溪县(现贵溪市)上清镇举行了大会师。这次大会师不仅赢得了后来黄陂、草台冈战役的重大胜利,而且最终赢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当年,黄银辉的父亲黄喜良还是一个年仅20岁的孤儿,也是芦溪河上唯一渡船上的撑船船工。时值年三十前夕,大雪纷飞。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喜良起早摸黑,连续用了两天时间,独自撑船运送了朱德,王稼祥、彭德怀、肖劲光等红军首长们渡河,还将红10军数千人运至南岸的桂洲村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保障了26日会师部队的大阅兵和军事改编。

种种原因,这次曾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过闪亮印记的红军大会师却被历史研究学者忽略了,以至于后来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1965年,红军会师30多年后,朱德和夫人康克清特地来到上清镇重访故地,期间谈到了当年的上清会师。之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60年后,于1993年在红军会师阅兵旧址竖立了两块青石石碑,一块刻有“红军会师滩”五个大字,另一块记载了红军会师的历史。

黄喜良、黄银辉父子为了世代守护纪念碑,2000年初,黄银辉将新宅迁建到了红军会师纪念碑旁。从那以后,黄银辉与妻子时常到碑前清除杂草,打扫卫生。之前,石碑前后都是泥土层,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泥泞打滑,石碑上也常会溅得满是泥渍。为此,黄银辉夫妻商议整修纪念碑场地。他们说干就干,第二天清晨,天还是灰蒙蒙的时候,黄银辉夫妇抬着箩筐在芦溪河岸边捡石子,然后抬到纪念碑前,硬是用芦溪河里的石子铺成了一片平整美观的地面。看着结实美观的地面,两位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 “抗战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纪念塔”的故事


                                                       

鹰潭公园铭思亭


1945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和殉难同胞,当时鹰潭镇人民自发组织,在龙头山项家岭惨案地设立了“抗战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纪念塔”,以悼念死难者。

此塔原为明清时期桂姓钱氏贞节牌坊上的一块石碑,1945年有人将它用于建造“纪念塔”。1958年,鹰潭镇建设公园球场时,石塔便被当作看球赛的凳子使用。十多年前,在公园改造过程中被发现,有关部门将石塔清理后建在旁边。该“纪念塔”由整块麻石做成,高约2.5米,底面长、宽约0.4米,呈长方体。石柱上面刻着“抗战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纪念塔”、“鹰潭镇镇民代表会敬立”、“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字样,而背面则刻着“此桂钱氏节孝坊也后人永不许盗卖”字样。


3.四门山—英雄的山

四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乐青拍摄)

2021年8月15日,为探访本地红色学问,开展暑期研修,驱车来到四门山下,采访了姚家小学苏老师,听苏老师讲四门山的革命故事。

白田乡位于贵溪东北部,全乡共有革命烈士600余人,其中姚家村在四门山红色堡垒壮烈牺牲的烈士就有300余人。白田乡“四门山红色堡垒”是赣东北苏区在方志敏主席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才丧失政权。

“这里地势最高,视野极佳,易守难攻,山脚下的几个村子全貌可以一览无余,这一圈都是战壕,原本上山是没有路的。”  

1934年11月26日上午,驻白田行马桥敌军57师开来一营兵力,企图一举攻下四门山堡垒。堡垒里的勇士们以机枪、手榴弹、点火弹和早就埋好的地雷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敌人一次次冲锋均未得逞,直至下午4时许,红军即将弹尽,敌军再次指挥残兵逼近堡垒,勇士们宁死不屈,点燃了最后一桶炸药,一声巨响中与敌同归于尽。

风云变色,草木含悲。19名勇士、19个英灵,豪气冲云霄,谱写了辉煌悲壮的历史一页。

为纪念革命烈士,1952年在四门山红色堡垒旧址修建了烈士纪念碑。现在,四门山的炮台旧址上正在新建炮台。


4.中共河南县委、河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上图拍自:《余江春秋》,中共余江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1990年版

      《中国共产党余江历史》第一卷(1927—1949),中国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


1932年6月,在赤警师信江南岸作战“三战三捷”的推动下,为了进一步打通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7月,邵式平根据省委划县的指示,在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家村祠堂内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河南县委和河南县苏维埃政府,吴凤山任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主席,吴大甲任保卫局长,汪实华任财政部长。机关设在朱凤源胡家村(放胡天贵房屋内办公,此房屋后被国民党军队拆到山头筑炮台)。当时,河南县下辖余江四、五区和东乡区、金东区,隶属中共河南分区委领导。至此,信江以南方圆几十里的苏区成为闽浙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1932年下半年,国民党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信江河南岸苏区沦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残酷的“清乡”,地方恶霸带领“清乡队”在国民党正规军和保安团的配合下,不断在苏区大肆搜捕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杀人放火。据资料记载,河南苏区牺牲527人(其中被杀害的苏村干部127人,北上抗日红军战士33人)。机关驻地朱风源胡家村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血腥镇压。村中十多名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苏区保卫战中牺牲,三十多名苏区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被杀害;房屋被烧毁、拆除三十多幢,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被抢劫一空。村中近三个月不见炊烟,十八名年轻的寡妇被迫改嫁。朱风源胡家村进入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三年灾难时期。

1949年后,党和政府对苏区人民非常惦记和关心,1951年9月,中央访问团到春涛镇朱凤源胡家村访问。1959年,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先后两次到余江看望革命群众,并挥笔写下了《渔家傲·余江》和《菩萨蛮·余江》词二首(略),给河南县苏区人民极大的鼓舞。


渔家傲·余江(邵式平)

一九二七花朝月,初到余江住农协。

农协里面全土劣。面具揭,翌日枪声阵阵烈。

警察子弹农民血,阴谋屠杀预先决。

这场惨案今未雪,喊冤屈,愿为县史补一节。



关闭窗口
思想政治工作网 | 江西教育网 | 中国教育部 | 江西心理咨询

威尼斯人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